2013年9月28日 星期六

各國茶道 日本茶道篇 日本茶事進行方式

茶學新知 > 各國茶道 >

日本茶道篇
              

日本茶事進行方式


文/林雨青 
  對日本茶道而言,所謂的「茶道」只是一個方便的總稱。其內容以及表現方
式稱則名為「茶事」。茶事是茶道藝術的表現形式,透過茶事的進行,茶人們將
其茶道理念具體實踐。

  而茶事則依照所舉行的時間可分為:曉(破曉)、朝茶(清晨)、正午、
飯後、夜咄(夜晚)、跡見(特別的茶道具拜見)、不時(臨時)等七種,通
稱「茶事七式」。其中最正式的應屬正午使用爐進行的茶事。在日本會依季節
月份的不同分別使用風爐以及地爐(即所謂的爐)來進行點茶;五月到十月使
用風爐,到了十一月及來年的四月則使用爐。

  舉辦茶事時所使用的茶室大小與招待客人數相關,若面積為四疊半榻榻米
的茶室,一次茶事可招待的客人最多為5人。如果是六疊榻榻米,則可招待7
~8名客人,八疊榻榻米,招待客人可達10人。但是最理想的茶事則是在四
疊半榻榻米大小的茶事中,招待3名客人。

  一般正式茶事的時間約為四個小時,太冗長的話容易流於世俗的閒談,讓
客人感到疲憊,沖淡了修行的氣氛,太短的話又可能會感到過於草率,無法領
會到茶道的精神。但四個小時的時間,僅僅只是指客人參與茶事的時間,若要
舉行一場正式的茶事,亭主(舉辦茶事的主人)事前的準備工作,少則一個禮
拜,多則數個月甚至半年。


在亭主事前繁瑣的準備工作包括:
1.   確認茶事主題;同時確定主客:確認了茶事的主題和所邀請的
主要客人後,也要決定陪同參與的其他客人成員。陪客的選擇要以主客
為中心,儘量挑選與主客志趣相同的人或是主客的朋友,也可以詢問主
客意見或是讓主客自行決定其他客人。

2.   主人向客人發出請帖:確認好茶事的主題和時間後,主人會親
自書寫請帖邀請客人參與茶會,請帖上要寫明茶事時間、主題、及全體
客人名單。

3.   客人答禮:客人們在收到請帖後,陪客們會在茶事到來前到主
客家致意。主客代表客人們到主人家致〝前禮〞。因為主人在準備茶事
期間是非常繁忙的,所以主客只在大門向主人表達謝意,並留下禮物後
就離去,不多做停留。

4.   前置準備清掃:主人會將茶室與茶庭做整理清掃,例如:更換
榻榻米和門上的和紙;以及訂製茶會當日所要使用的茶道具和點心。將
茶事當日所要使用的茶道具仔細清潔整理。

5.   製作會記:確定好使用的茶道具與細節後,要製作〝會記〞,
做為此次茶會的記錄,記錄下茶事所使用的茶道具與茶點心。有些比較
講究的主人甚至會找來家人,先行就茶事當日舉行的狀況進行模擬預備。

茶茶事的進行分為初座、中立、後座三個階段:
茶事當日進行的流程如下:

1.   茶庭再次清掃:在客人到30分鐘以前,主人或助手會將茶庭內
外地面灑上水,並用抹布把客人將踏上的飛石上的水抹去。



2.   客人到來:客人會在茶事開始前15分鐘左右到來,主人不用出
來迎接,客人會自行穿過外露地至待合處(休息處)等待,待合處會放
置取暖用的火盆、吸煙用具,床龕上掛著簡單的字畫。



3.   待合處稍事休息:客人於待合處換穿新襪子並整理衣容,將不
用的物品與外套放在雜物箱中。助手會為每位客人送上小半碗溫開水飲
用。

4.   於腰掛處等待:喝完水後,客人換上主人準備的草鞋,於腰掛
處(茶庭中的小茅棚)等待並欣賞茶庭景色。主人這時會提一桶水,為
內露地的蹲踞(手水缽)倒上新水;客人聽到水聲後,會起身至中門。

5.   主、客於中門相互行禮:主人不出中門,而是在中門裏側,客
人在中門外側,彼此不說話相互行禮。

6.   客人於蹲踞處洗手漱口:客人走進內露地蹲踞(手水缽)處洗
手淨心,用柄杓舀水,先洗左手,再洗右手,再漱漱口後,將柄杓打直
用剩下的水沖洗柄杓。

7.   從躙口膝行進入茶室:客人依次由躪口膝行進入茶室。最後一
位客人進入茶室後,會稍微用力地關上門,發出聲響以通知主人客人已
入席。

8.   於床龕前跪坐向掛軸行禮:床龕上的掛軸是茶事中最重要的東
西,代表茶會的精神旨趣。客人會在床龕前拜見欣賞並對行禮,以表示
對書寫軸者的敬仰。通常,,茶道的掛軸不會追求字體是否漂亮,而是
重視書寫者人格是否高尚,一般都用高僧大德的墨跡,接著拜見爐並入
席就座。

9.   主、客行禮答問:主人出來和客人行禮後,客人會就待合處裏
的掛軸、煙盆、茶庭設計等以及茶室的掛軸進行詢問對談。

10.   主人進行添炭:主人會在客人面前展示添炭的技法,客人會趨
前圍攏欣賞主人添炭的手法,最後主人會在爐上放一小團的薰香。

11.   拜見香盒:當主人將點炭放入爐後,原本圍攏觀看的客人由末
客開始依次歸位。主客請求拜見香盒。

12.   主、客行禮答問:就香盒主客雙方進行詢問對談,爾後主人取
走香爐。

13.   享用懷石料理:主人為客人端來食案,其菜式與用餐順序皆有
嚴格的規定。用餐完畢後,全體客人一同同時舉筷,在離食案五公分處
落下,發出〝啪〞的一聲響,以告知主人用餐結束予以收拾整理。



14.   享用主菓子:主人會端上點心請客人享用,並請客人用完點心
至茶庭稍事休息。



15.   客人退至茶庭於待合處休息:客人至茶庭小茅棚休息時,主人
將茶庭再次清掃,並將床龕上的掛軸取下,換上花飾,並擺上茶入(裝
濃茶粉的茶罐)和水指(裝乾淨冷水的器皿)。



16.   主人鳴鑼:主人整理好後,會敲鑼通知客人入席,客人聽到鑼
聲立刻蹲下等待鑼聲停止。



17.   入席:客人再次於蹲踞處洗手淨心,並從躙口進入茶室。


18.   拜見:客人依次拜見花、花入、地爐的炭火、釜、其他茶具。


19.   主人點茶:主人點濃茶招待客人,通常點一碗濃茶會用大約
3.75克的抹茶粉並由三位客人分飲一碗茶。

 
20.   三器拜見:喝完茶後,客人會要求拜見茶入、仕覆(裝濃茶罐
的小袋子)、茶杓,並就此和主人進行詢問對談。



21.   添後炭:因炭火已經乏力,故主人要再次添炭。添炭手法與初
炭禮法大致相同。此時主人會用溼茶巾擦拭茶釜,冒出蒸騰的熱氣。

22.   上干菓子:主人會端上點心請客人享用,通常是一小塊糖塊。


23.   點薄茶:主人點薄茶招待客人,通常點一碗薄茶會用大約1.75
克的抹茶粉,一人飲一碗茶。



24.   拜見茶道具:客人會要求拜見茶杓、茶棗(裝薄茶粉的罐子),
並就此和主人進行詢問對談。

25.   離席:茶會告一段落後,客人會起身再次拜見欣賞花、茶釜而
後離席。

26.   送客:主人於躪口處向客人彼此行禮致意。主人只在躪口處相
送,客人整理衣服後穿過茶庭離去。
  茶事之後,客人會用書信或是送上禮物向主人表示感謝之意。
  看起來似乎不難吧,彷彿只要參觀庭園景致,吃吃懷石料理,喝喝茶,再欣
賞幾件藝術品就可以了。但是,如果真要做好上面所說的一切,茶人們可是必須
要花上幾十年的工夫不斷地練習茶道中點茶、生火、添炭、燒水…等基本的禮法
動作,並學習園藝、建築、花道、料理…等,此外還要學習欣賞詩歌、書法以及
陶瓷等工藝的欣賞。才能慢慢在這個過程中養成茶人沉穩嫻靜的風雅態度。在日
本,許多人都是花費了數十載的精力和心血,才得以取得茶道的「教授」資格並
成為一位另人尊敬的茶人。


(參考資料:日本茶道文化概論 滕軍著 東方出版社)

茶史篇-飲茶在漢代的普及 飲茶在漢代的普及

茶史篇

二、飲茶在漢代的普及 飲茶在漢代的普及

作者/蒲巧敏

  從西周初年至秦的1000多年裡,我國古代典籍中對茶的記錄極少,說明這一時期中原地區吃茶的人不多,很可能僅僅限於社會上層人物。陸羽《茶經·七之事》中有提到一則史料:嬰相齊景公時,食脫粟之飯,炙三戈、五卵、茗菜而已。(《晏子春秋》)由此可見,在那個時期,人們把茶當著可以吃的菜來食用的。

  飲茶由秦漢之際的食用和藥用的並存及相互結合發展到了漢代有了新的變化,兩漢時期,有關茶的重要資料有以下三條,這三條資料都出自茶葉原產地的四川人之手。

  司馬相如《凡將篇》:鳥喙,桔梗,芫華,款冬,貝母,木檗,蔞苓草,芍藥,桂,漏蘆,蜚廉,萑菌,荈詫,白斂,白芷,菖蒲,芒消,莞椒,茱萸。其中的荈詫,就是茶,茶和藥材並列在一起,茶在這裡是被當作中藥來看待的。

  王褒《僮約》:烹茶盡具武陽買茶。前一條說明,至少在王褒家裡,茶是經常飲用的飲料,因此,烹煮茶葉,清洗茶具是日常的家務勞動。而武 陽據考證大約是今成都彭州一帶。這些地方距離王褒居住的成都不遠,顯然這裡已有了一個專門的茶葉市場。

  楊雄《方言》:蜀西南人謂荼曰蔎

  由以上史料推論,在四川成都一帶,兩漢中期就已經把茶當作飲料來飲用了,在結合東漢華佗《食經》苦荼久食益意思對茶的藥用功能的描述,由此看出,在整個漢代,茶已經由藥用與飲用並存,正是由於其藥性使人們經常飲用它。兩漢的三條與茶有關的資料出自三位元著名文人之手,說明了文人對茶的重視。飲茶後人的精神興奮,思維活躍對讀書寫作有很大幫助的。但是,從武陽買茶可推知,當時民間喝茶的習俗,喝茶僅僅是一種習慣,而非刻意去追求其藥用的功能。民間對茶的態度使其成為更純粹的飲料成為可能。但事實上,茶作為飲料永遠也無法與它的藥性完全脫離,正是它的藥性使其成為了人們不可缺少的健康飲料。

參考書籍 吳覺農《茶經述評》第二版
徐曉村《中國茶文化》


茶史篇 一、 飲茶的起源

茶史篇 一、 飲茶的起源

文/蒲巧敏

  飲茶是中國人發明的,不論是小壺小杯細細地品茶,還是大壺大盞粗獷地喝 茶,飲茶亦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飲茶不僅可以滿足我們的口 腹之需,還有滌煩去惱之功。那中國人從何時開始飲茶的呢?因歷史太久,我們 已經無法確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麼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時代是有說法的,主要有 以下幾種起源說:

神農說
  茶聖陸羽在《茶經。六之飲》中記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 于魯周公”。 陸羽以為飲茶起於神農氏。在《茶經。七之事》中,陸羽摘錄了他 當時所能見到的所有與茶有關的材料,其中有《神農食經》“荼茗久服 ,令人有力悅志”一條,陸羽依據這一條材料認為飲茶起源于神農。而 “聞于魯周公”,陸羽根據的是我國古代第一部字書《爾雅》,其中有 “檟,苦荼”一條,在陸羽那個時代,認為此書為周公所撰。

  西周說   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 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 茶與其它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就有 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

西漢說   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茶”,經考該“荼”即今 “茶”。由文中可知,茶已成為當時社會飲食的一部分,且為待客以禮 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當時社會地位的重要。

  綜上所述,現在我們已經知道,《神農食經》為秦漢時人託名“神農”所作 ,因此飲茶發源於神農氏的這一說法是不可靠的。雖然我們不能明確地知道飲茶 起源於何時,但是,我們可以大致推論出飲茶在中國有非常久遠的歷史,可能在 原始社會就有了飲茶的習慣了,大致在漢代的時候,飲茶已經在社會上比較普遍 了。

泡茶篇 (3)---茶葉的置茶量

泡茶篇 如何泡好一壺茶(3)---茶葉的置茶量

作者 / 陳翠卿

一、茶水比例的理論基礎
  要泡好一壺茶,除水溫選擇要正確之外,茶葉量與時間的控制是另一個重要的關鍵。茶葉量與時間是成反比,即茶葉量愈多,冲泡時間要愈短;茶葉量愈少,冲泡時間要愈長,才可使茶湯濃度適中。

但是茶葉中可溶出的的成分是一定,如果茶葉少到「太少」,即使時間再長,也不能泡出所需要的茶湯濃度。

如果要沖泡出所需要的茶湯濃度,這個最少的量是多少呢?
根據實驗結果發現:茶葉以(克)為單位,水以㏄為單位,茶(克):水(㏄)的比例應為1.5%,冲泡時間需十分鐘以上,才能泡出所需的濃度,而且只能冲泡一次(道),即使時間再延長,也不會使濃度再增加。

例如:以一個180㏄容量的蓋碗,冲水約八分滿(140㏄),須放入約2.1克的茶葉,沖泡十分鐘以上,才能泡出所需要的茶湯濃度。

二、鑑茶標準

  世界各地茶葉的買賣,比賽茶的評鑑,採用的是鑑定杯的泡茶方法,
茶:水的比例為2%,也就是用3g的茶,以150㏄的水來沖泡;冲泡時間為5~6分鐘,而且須將茶湯與茶渣分離。

因為如果使用1.5%的茶水比例來沖泡,遇到品質較差的茶葉,會不容易冲泡出所需的濃度,因此將茶葉量略為增加,相對的時間便要縮短。但仍然只能冲泡一次(道)。


三、小壺茶法

  小壺茶泡法需多次沖泡,因此茶葉量要增加,相對的時間就要縮短。若以打算至少沖泡五次為例,茶葉的置茶量會因茶葉的揉捻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

  揉捻程度較為密實的龍井茶、工夫紅茶、玉露、煎茶、香片等,置茶量約為茶壺的1/4~1/5壺。葉形較小或較細碎時約放1/5壺的茶葉,葉形較大時可放1/4壺。

鐵觀音、凍頂烏龍、翠玉等揉捻程較為緊結的球型,茶葉置茶量約為1/4壺。

揉成條索狀的武夷岩茶和揉捻成針狀的白毫銀針,置茶量約為1/2壺。

揉捻成自然彎曲,較為蓬鬆的白毫烏龍、包種茶、台灣碧螺春等約放2/3壺的茶量。

置茶量與茶葉的揉捻程度、茶葉的大小、完整或細碎有相當大的關係,應依實際茶葉狀況斟酌調整。同一種茶,如果其葉形比原來的小或較為細碎時,應斟酌減少茶葉量。

泡茶篇 (2)---談泡茶的水溫

如何泡好一壺茶

(2)---談泡茶的水溫

作者/陳翠卿

  一般人都以為泡茶一定要用100℃的水才能將茶葉泡開,其實不然,不同的茶葉其沖泡溫度也不同。到底要用什麼的溫度來泡茶,要看泡什麼樣的茶來決定。我們將泡茶水溫分為:高溫、中溫和低溫三種。

一、以高溫沖泡者

  所謂高溫是指90℃以上的水溫,適合高溫沖泡的茶葉有:部分發酵茶的葉茶類,如:鐵觀音、岩茶、凍頂、清茶等。還有全發酵茶(如:紅茶),以及經渥堆的普洱黑茶類,都須以高溫沖泡。其中鐵觀音和普洱茶甚至可以用95℃以上的溫度沖泡。


二、以中溫沖泡者

  中溫是指80~90℃的水溫,適合中溫沖泡的茶葉有:部分發酵茶之芽茶類,如白毫烏龍;以及白茶類,如白毫銀針、壽眉等。白毫烏龍適合水溫為85℃,白毫銀針適合以80℃沖泡。此外,原本應以高溫沖泡的茶葉,如果因採製含部分芽葉而偏嫩時,或是茶葉因人為因素變得較為細碎時,則應將水溫降低,改用中溫的水來沖泡。例如凍頂、高山烏龍和包種茶有時因採製時間較早而變得較嫩,泡茶水溫不宜超過90℃。


三、以低溫沖泡者

  低溫是指70~80℃之間的水溫,適合低溫沖泡的茶葉有:所有的綠茶,如龍井、碧蘿春、煎茶、玉露、香片等;以及黃茶類,如君山銀針。而原本應以中溫沖泡的茶葉,如果因採製偏嫩或是茶葉變得較為細碎時,也應將水溫降低。

  泡茶時應視茶葉的種類,選擇適合的水溫沖泡,但有時也要視茶葉的茶況略做調整,調整原則為:茶葉採摘較嫩或茶葉較細碎時水溫要降低,茶葉採摘較成熟時則要提高水溫。

  泡茶時,水溫選擇是否正確,將首先影響茶湯的滋味,水溫過高,茶湯易苦澀,水溫太低則不易泡出應有的濃度與香氣。

要如何判斷水溫呢?可以看水蒸氣的多寡及飄散情形來判斷。

如果茶壺中的蒸氣很多,而且一直往上衝:水溫應在90℃以上。

若茶壺中的蒸氣多,但有些往旁邊飄蕩,則水溫約為80~90℃之間。

茶壺中雖有蒸氣,但都往旁邊飄散,水溫則在80℃以下。

水溫的判斷須經多次練習才能愈來愈準確,早期訓練時可藉用溫度計來配合練習。

泡茶篇 (1)--談泡茶用水  

泡茶篇

  如何泡好一壺茶

(1)--談泡茶用水  

文/陳翠卿   


常常有人問:聽說用泉水泡茶比較好喝,真的嗎?泡茶水質會影響茶湯品質 嗎?我們一般使用的水,都含有一些礦物質,水中礦物質含量愈高,導電度愈強 ,水的導電度超過300度以上就稱為硬水,300度以下稱為軟水,一般的飲 用水都在這個標準以下。

水中的礦物質總量如果太高,泡出的茶湯顏色會偏暗, 香氣不明顯,口感清爽度也會降低,會干擾茶的品飲,所以泡茶用水中的礦物質 總含量如果較低,是比較適合用來泡茶的。

  泡茶用水導電度在100度以下是比較適合的。因此如果泉水中的礦物質含 量適中,當然會使茶湯品質提升,但台灣的環境污染嚴重,泉水最大的安全問題 是重金屬和含菌量,建議不要隨便拿來作為民生用水,甚至用來泡茶。

純水不含 任何物質,導電度為0,對泡茶沒有加分也沒有減分的效果,甚至可能影響口感 ,因此也比較不適合用來泡茶。   

要如何判斷水的軟硬度呢?較科學的方法就是使用水質硬度測量器(劑), 但學習茶道的人,口鼻要敏感,應該訓練自己的嘴吧來判斷。提供以下二種訓練

方法: 方法一:   各拿一杯未經處理的硬水和一杯處理過的水來喝喝看,來做一比 較。處理過的水會在口腔中擴散開來,感覺非常清爽。沒有處理過的 水與口腔黏膜親和的感覺較差,水好像凝結成一團的樣子,甚至會有 雜味。

方法二:   拿二杯處理過的水,其中一杯水放入一、二粒鹽,比較二杯水的 差別,結果也是如上所述。   

水的硬度太高要如何處理呢?目前一般市售淨水設備,只要經過 檢驗合格的,都能將導電度降低在100度以下。

家中一般都是使用 自來水,而自來水都是使用「氯氣」來消毒,也必須加以清除。煮沸 雖可去除氯氣,但速度、效果都比較差,而且須將壺蓋打開,否則可 能會產生三鹵甲烷有毒氣體。只要使用含有「活性碳」的淨水設備, 就可有效地去除氯氣,也是比較好的方法。拜新科技之賜,如果使用 臭氧方式來消毒自來水,就沒有含氯氣的問題了。

茶 葉 陳 放 的 意 義

茶 葉 陳 放 的 意 義


文/李佩芳

  
茶性屬寒,往往我們為了要喝較為溫和的茶,會將茶葉的品質特性加以改變,除了用「焙火」的方式外,也會利用「陳放」的方式來改變茶性。   

「陳放」也是成茶的加工工序之一,把茶存放個五年或十年以上,使茶性變得更醇和。

陳放的時間可分為短期陳放、中期陳放及長期陳放。

若將茶短期陳放一年左右,使降低茶的青味、寒性,多數是以綠茶及不焙火的茶為主,陳放時需特別注意乾燥的條件。

陳放五年時間則是為了改變品質特性,建議使用輕焙火以上的葉茶類,這樣在原有基礎上有空間可以變得更醇和。

陳放十年以上目的在使茶葉的風格改變,讓茶多了一份老茶的風味,建議使用輕焙火葉茶類及後發酵茶。   


陳放是為了讓茶的香、味與茶性變得較醇和、溫暖,但不能讓茶的品質下降,否則就喪失了陳放的意義了。

陳放的環境,要在常溫、不抽掉空氣情況、不在冷藏室內,可是要注意防潮、防蟲、無異味及避免日晒。

從 萎 凋 、 焙 火 來 識 茶

從 萎 凋 、 焙 火 來 識 茶


文/李佩芳   

我們學會了如何品飲一杯茶之後,接著往往會對茶葉的製造產生很大的興趣,因為認識茶就可以買到適合自己喝的茶,喝到好喝的茶,便能更客觀、正確的欣賞茶。本篇以萎凋、焙火的輕重來認識茶葉。   

「萎凋」就是讓茶青先消失一部分水分,以利空氣中的氧和葉細胞產生氧化作用,這個氧化作用就是所謂的「發酵」。萎凋過程中水分沿著葉脈往葉緣的方向散失,依水分消失的多寡來分為輕萎凋、中萎凋及重萎凋。重萎凋的茶青較為乾癟,泡開的葉底摸起來也感覺水分很少的樣子;以「白毫銀針」為例,輕微發酵、幾乎不揉捻、重萎凋的作法,讓它的水可溶物溶解的速度可以說是最慢,但茶湯滋味醇厚爽口、毫香滿盈。   


「焙火」是茶葉初製完成後的一種加工,以烘烤的方式將茶變得較溫暖,是改變茶葉品質特性方式之一。有焙過火的茶乾及葉底從外觀來看,都顯得較暗不明亮、茶湯口感由淡雅變成醇厚、茶香則由清香轉為熟香;焙過火的茶風格由清揚活潑轉變成沈熟穩重。以「武夷岩茶」為例,中焙火以上的茶,水可溶物溶出的速度較快,茶湯滋味醇厚回甘、岩韻悠長。

茶葉分類

茶葉分類

■依製造方法而分,含採青、發酵、揉捻與焙火。
分 類 名 稱
商 品 名 稱 舉 例

綠茶 (含黃茶)

銀針綠茶: 綠茶銀針、君山銀針
原型綠茶: 六安瓜片、安吉白茶、太平猴魁、霍山黃芽
鬆捲綠茶 :碧螺春、徑山茶、蟠毫
劍片綠茶: 龍井 、煎茶、竹葉青
條型綠茶 :雨花茶、玉露、香片、眉茶
圓珠綠茶 :珠茶、蝦目、綉球 



普洱茶 (黑茶類)
 
陳放普洱 : 青沱、青餅
渥堆普洱 :  宮廷普洱、七子餅、康磚、六堡茶

烏龍茶 (含白茶與青茶)
白茶烏龍 : 白毫烏龍 白毫銀針、白牡丹、夀眉
條型烏龍 : 清茶(包種)、大紅袍、鳳凰水仙
球型烏龍 : 凍頂、鐵觀音、佛手
熟火烏龍 : 熟火鐵觀音、熟火岩茶
白毫烏龍 : 白毫烏龍(東方美人)

紅茶
條型紅茶 : 祁紅、滇紅、正山小種
碎型紅茶 : 紅小袋茶

此類分法為國際市場依消費者導向區分,把茶葉分為四大茶類:綠茶、普洱茶、烏龍茶、紅茶。

一. 綠茶,為不發酵茶葉,主要以芽茶茶青為原料,
而黃茶在製做時工序與綠茶相同,只是在乾燥前先悶黃,使茶葉喝起來的感覺不會 那麼生,市場、產量並不多,所以把它歸入綠茶類。

綠茶依製做的成型的手法而區分為:
a. 銀針綠茶:採芽心為原料,製做成型時,保持芽心原形。
b. 原形綠茶:製做成形時,輕輕撥弄幾乎維持茶葉的原形。
c. 鬆捲綠茶:製做成形時,以螺旋捲曲式輕揉成形。
d. 劍片綠茶:製做成形時,直線形來回把茶青壓成扁平狀成形。
e. 條形綠茶:製做成形時,直線來回方式,揉成針狀成形。
f. 圓珠綠茶:製做成形時,把茶青捲成圓球狀成形。

二. 普洱茶把它獨立成一類茶,因為目前產量、市場超越烏龍茶,所以 獨立成一大類。

三. 烏龍茶,為部分發酵茶。
白茶類因產量不多,製做時是重萎凋輕發酵 的做法,所以把白茶歸入烏龍茶類。

四. 紅茶佔所有茶葉生產、市場的70%以上,是大宗茶葉。